鋼中非金屬夾雜物是指鋼中不具有金屬性質的氧化物、硫化物、硅酸鹽和氮化物。它們是鋼在冶煉過程中由于脫氧劑的加入形成氧化物、硅酸鹽和鋼在凝固過程中由于某些元素(如硫、氮) 溶解度下降而形成的硫化物、氮化物, 這些夾雜物來不及排出而留在鋼中。外來夾雜物是爐渣或耐火材料或其它夾雜在鋼液凝固過程中未及時浮出而殘留于鋼中。它們常作為衡量鋼質量的重要指標,其類型、組成、形態、含量、尺寸、分布等各種狀態因素都對鋼性能產生影響。
鋼中非金屬夾雜物的分類
(一) 夾雜物的來源 鋼中非金屬夾雜物按其形成原因可分為兩類:即內生夾雜物和外來夾雜物。 內生夾雜物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脫氧劑及合金添加劑和鋼中元素化學反應的產物,在鋼液凝固前未浮出而殘留在鋼中。
(2) 出鋼、澆注過程中鋼水與大氣接觸,鋼水中易氧化、氮化元素的二次氧化、氮化產物。
(3) 出鋼至鑄錠過程中,隨鋼水溫度的下降,造成氧、硫、氮等元素及化合物溶解度的降低,因而產生或析出各種夾雜物。 一般的講,內生夾雜物較為細小,合適的工藝措施可減少其含量,控制其大小和分布,但不可能完全消除。
外來夾雜物的主要來源有二個途徑:
(1) 冶煉、出鋼及澆注過程中,鋼水、爐渣及耐火材料相互作用而被卷入的耐火材料或爐渣等。
(2) 與原材料同時進入爐中的非金屬夾雜物。 這類夾雜物一般較粗大,只要工藝、操作適當是可以減少和避免的。鋼中常規檢驗遇到的夾雜物多數是內生夾雜物。
試樣的取樣部位和方向:
夾雜物形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鋼材壓縮變形程度,只有在變形度相似的試樣坯制備的截面上才能進行結果的比較。用于測量夾雜物的試樣的拋光面面積約為200mm2(20mm×10mm),并且平行于鋼材縱軸,位于鋼材外表面到中心的中間位置。
試樣的取樣部位和方向:
直徑或邊長大于40mm的鋼棒或鋼坯,檢驗面為鋼材外表面到中心的中間位置的部分徑向截面。
直徑或邊長大于25mm、小于或等于40mm的鋼棒或鋼坯,檢驗面為通過直徑的截面的一半。
直徑或邊長小于或等于25mm的鋼棒,檢驗面為通過直徑的整個截面,其長度應保證得到約的檢驗面積200mm2的檢驗面積。
厚度小于或等于25mm的鋼板,檢驗面位于寬度1/4處的全厚度截面。
厚度大于25mm、小于或等于40mm的鋼板,檢驗面位于寬度1/4處和從鋼板表面到中心的位置,檢驗面位于鋼板厚度的1/2處截面。
厚度大于50mm的鋼板,檢驗面位于寬度1/4處和從鋼板表面到中心的位置,檢驗面位于鋼板厚度的1/4處截面。
具體取樣示意圖可見標準GBT 10516 2005。
標簽: 非金屬夾雜物檢測
Copyright ? 2017-2024 江蘇隱石實驗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蘇ICP備2021030923號-2 蘇公網安備32020502001473 技術支持:迅誠科技